Loading icon
媒体
中文
EN

[1]刘家琨. 叙事话语与低技策略[J]. 建筑师,1997(10):46-50.

[2]刘家琨. 关于我的工作[M]//刘家琨. 此时此地. 北京: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,2002:12-14.

[3]刘家琨. 前进到起源[M]//刘家琨. 此时此地. 北京: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,2002:15-18.

[4]刘家琨. 城市历史断层[J]. 资源与人居环境,2005(4):42.

[5]刘家琨. 我在西部做建筑[J]. 时代建筑,2006(4):45-47.

[6]刘家琨. 给朱剑飞的回信[J]. 时代建筑,2006(5):67-68.

[7]刘家琨. 关于我的工作[J]. 建筑与文化,2007(5):74.

[8]现实感——家琨建筑工作室[J]. a+u中文版,2008(8):126-127.

[9]刘家琨. 需要建设的不仅仅是房子[J]. 设计家,2010(1):18-19.

[10]我们这十年——家琨建筑工作室[J]. 城市•环境•设计,2010,(2-3):104-109.

[11]十年/家琨建筑(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,四川美院雕塑系/设计系,建川博物馆聚落之文革之钟博物馆,胡慧姗纪念馆)[J]. Domus国际中文版,2010(3):106-129.

[12]家琨建筑工作室十年项目目录[J]. 建筑师,2010(6):110-112.

[13]刘家琨. 红色记忆与当下传承[J]. 世界建筑导报,2011(6):114-115.

[14]刘家琨. 记忆与传承[J]. 建筑师,2012(4):38-40.

[15]刘家琨. 读王澍和他的苏州文正学院图书馆[J]. 世界建筑,2012(5):31-33.

[16]刘家琨.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[J]. 世界建筑,2001(10):91-92.

[17]刘家琨.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.[J]. 城市·环境·设计. 2009(12):62-65.

[18]刘家琨.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[M]//方振宁. 建筑中国100. 中国艺术家出版社,2012:44

[19]刘家琨. 关于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的问答[J]. 时代建筑,2004(2):52-54.

[20]刘家琨,冯恪如,秦蕾. Domus+刘家琨[M]//于冰. Domus+78中国建筑师\设计师. 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06:156-163.

[21]刘家琨,唐薇,牛瑜. 低技策略与面对现实[J]. 建筑师,2007(10):17-29.

[22]阮慶岳,劉家琨. 對話03,阮慶岳X劉家琨[M]//建築關鍵字——東亞都市地景的30種閱讀術. 臺灣:田園城市文化事業,2008:236-243.

[23]李倩. 刘家琨:免不了有很多豆腐渣工程[J]. 南方人物周刊,2008(16): 68.

[24]王琳,李有为. 破门与跨界——建筑师与景观设计师共论景观设计[J]. 城市建筑,2008(5):32-40.

[25]刘家琨访谈——处理现实[J]. a+u中文版,2008(8):128-131.

[26]歐陽江河.建築做為本地事物的抽象——建築師劉家琨訪談.今天,2009,09(85):140-160.

[27]三联生活周刊,刘家琨. 从里面看四川[J]. 三联生活周刊,2009(5,11):106-109.

[28]卜冰,孙田,丁乙,大舍,马清运,华黎,刘家琨,张永和,张轲,张斌,周蔚,陈旭东,郑在东,孟岩,祝晓峰,徐甜甜. “不自然”的材料情感[J]. 城市·环境·设计,2009(6):162-171.

[29]欧阳江河,刘家琨. 建筑作为本地事物的抽象——欧阳江河与刘家琨的对谈[J]. 生活,2009,(11):60-71.

[30]崔愷,王明贤,刘克成,王辉,刘家琨,魏春雨. 何为本土设计[J]. 城市·环境·设计,2010,(4-5):20-27.

[31]卢燕珊. 窥看灾难记忆——刘家琨在四川[J]. 城市中国,2010,(7):110-115.

[32]张永和,刘家琨. 对话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[J]. 时代建筑,2011(1):82-87.

[33]刘家琨,张永和. 转折点的经历——刘家琨/张永和对谈[J]. 时代建筑,2012(4):44-49.

[34]周庆华. 务实态度,回应处境:刘家琨建筑师访谈[J]. 香港建筑师学报,2012(2):82-87.

[35]刘家琨,冯仕达,赵杨. 刘家琨访谈录[J]. 世界建筑,2013(1):94-99.